2021-09-06 10:25:36 来源:南方娱乐网
文章摘要
“CCTV-9送给亚洲象的一份礼物,真的太有意义了,我超级喜欢,笔芯。”
“CCTV-9送给亚洲象的一份礼物,真的太有意义了,我超级喜欢,笔芯。”
“满足了我的一把子期待,这群象让我记住了这个夏天。”
“天大地大,象,你那么自由!有关你的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呢。”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可爱的故事,人和动物之间的浪漫,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这是一部有关全民偶“象”的纪实系列片《同象行》引发的网友评论。
近日,一个由野生亚洲象组成的大象“旅行团”从“老家”西双版纳出发,北移近1300公里,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马路上闲逛、吃农田里的玉米、去猪圈玩耍、掉进水坑、闯入高速路、排排躺睡、在泥汤里打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的纪实系列片《同象行》,以科学纪实的态度,跟踪“逛吃团”的这群象,忠实呈现了人与象之间发生的那些鲜活故事,还首次公开并深入展示了中国数十年来保护与救助野生亚洲象的感人故事。
该片共8集、每集5分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4日11点,微博话题#CCTV9同象行#的阅读量已经达2.8亿。有网友评论称,展开“奇幻冒险”的大象居然有了自己“大象去哪儿”的公路片。还有网友称,一路“象”北,《同象行》记录了这次科学之旅、探索之旅、保护之旅,这就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
01
追象撞出“微”火花
释放人象共生大主题
对于《同象行》主创团队来说,这是一次难度极高的拍摄。
了解亚洲象习性的人都知道,大象这种动物虽然拥有很多迷人的特质,如聪明、富有情感,但这些“可爱”的特质之外,能灵活操控四肢的它们非常易怒,还往往会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尊,这是一种需要与之保持距离的动物。
不能靠近,没法近距离拍摄,如何才能讲好故事呢?面对这样的“主人公”,纪实系列片《同象行》另辟蹊径,从原计划以象群活动为主的现场录制改为记录人与大象之间的关系,去寻找那些心被大象牵着走的故事,大量运用航拍、红外镜头,在叙事和影像上做出创新。
《大象不睡 我不睡》《大象哪有坏心思》《八分之一》《紧急救援》《大象来我家》《走近你 更懂你》《雨林自修课》《象往的未来》,光是每集的标题就凸显出这部系列片叙事的与众不同。这些接地气、生活化、没有距离感的微观视角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全民追象的过程中碰撞出了“微”火花,它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观照社会。
截至8月8日,云南省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多人次,无人机973架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同象行》用影像和故事清晰地展示了应对处置野象北移的八字方针:盯象、管人、助迁、理赔。“人象安全”是该片的故事内核,它通过真切的现场画面、精致的视听语言,集中、立体、全方位地刻画了地空监测、指挥部决策、专家勘查、象医救助、百姓配合等守护亚洲象的现场时刻。这种宏大的叙事格局和宏阔的叙事视角,具有时代感和人情味。它将这次大象“逛吃团”引发出来的动物情感、救护背景、人象故事、生态理念以及绿色文明制度建设,演绎建构成一个全景影像系统,成为人们深入细致了解中国动物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放大镜。
《同象行》中,在中国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工作人员把脸贴在小象“龙龙”的脸上,反复说:“到家了,到家了,以后你就有家了。”救助中心的“象爸爸”保明伟似乎具有能与大象沟通的神奇能力,即使是刚刚被救回的小象也能安静听他说话。他说:“可能我身上有大象的味道。”这样的情节让人走心动容,就像导演王喆说的,“由衷感谢这群可爱的象,唤起了我们心底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之情。”而这也正是看完这部系列片所有观众的感受。
02
伴随式深度科普
展示三次元“象”设
对于“出门旅游”的象群来说,这是一段波澜起伏的“象”生。
从2020年3月离开云南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算起,它们“离家”一年多,在长途跋涉里经历了16+1-2的增员又减员,有着闯县城、饮酒醉、爬沟过坎、紧急救援、带“娃”旅行的丰富经历。
它们朝发村庄,夕至泥塘,喝喝小酒,泡泡泥浴,晃晃悠悠,让观众看到了三次元的真实“象”设。
《同象行》系列片不仅展现了大象可可爱爱的一面,还为观众展开了伴随式深度科普。野生亚洲象的奔跑速度有多快?如果跟它狭路相逢,怎么判断它心情好坏?面对发怒的大象,如何逃跑才最有希望?没有GPS地图引路,象群如何走出夜晚的“乡村迷宫”?象群之间有怎样神秘的沟通渠道?大象为何有着丰富的情感?救助小象有哪些注意事项……
《同象行》和此前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的微纪录片《飞吧 嫦娥》《hi,火星》一样,硬知识“软着陆”,它们将人文目标与科学理念融合,在讲故事的同时呈现科学真理,表述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在作品的通俗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上实现了统一。
纪录片科普的一大难点就是科学性。必须有长时间的研究,丰富的实验,权威的科研团队做支撑才能进一步讲好科学故事。《同象行》摄制组拍摄到亚洲象研究专家沈庆仲,在象群休息时,他还在沿途现场勘察观测象粪,诊断象群身体健康状况;摄制组拍摄到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的“象爸爸”们,他们曾经救助过20多头亚洲象;还拍摄到勐养子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他们几十年来建立预警系统,修建象道,不断为大象开辟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象行》播出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还专门围绕大象主题,从历史背景、象文化、种群知识、生活习性、趣闻轶事、生态环保等角度策划制作了系列科普短视频,采用丰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让《同象行》贯通大小屏幕,打造出一场立体、多维、有知识养分、有情感温度的传播体验,让更多的人认识大象、了解大象,懂得如何科学地保护大象。
03
独特视角呈现和谐生态
让世界感知可爱生动立体的中国
对自然与动物的共同关爱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它能够激发人们的价值共识、情感共鸣。《同象行》从轻盈的观察视角出发,讲述守护北移大象的故事,它用敬畏的眼光礼赞自然,用平等的视角亲近大象,用真实的镜头记录当地的生态环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命运与共的理念。这种以独特视角呈现的人与自然,给世界带来了温暖治愈的“象能量”,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实践。
甘地曾经说过,从人对动物的态度,能够看到这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同象行》一路“象”北的故事里,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友善而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看到了人们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的自觉与耐心,还有象群在行进中展示出的中国城乡的崭新风貌。大象成功归家,打开了共情的“密钥”,也深刻传递出中国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始终在路上的决心。有外国网友就留言说:“大象也知道中国是一个好国家。”
《同象行》就是影像化的“大象历史书”,它格物致知、以物观人,借助影像梳理这群大象的过去,展望人象共生的未来,让大家重新思考对待动物的方式,最终实现人们对于和谐自然生态理念更加深刻的认知。
古语云“太平有象”,这句话寄托着人们对万物和谐的美好愿望。中国是全球首个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国家,《同象行》告诉我们,守护大象的故事,在美丽的中国还在不断发生。
万物有灵且美,人象同行,意趣盎然,人象同心,和谐共生。
作者:阴丽萍
随着工业的进步,当代的服装设计越来越繁杂,女孩子们的裙子也设计的各式各样,经常会挑花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