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好,欢迎来南方娱乐网-有趣有料雅俗共赏!

《水形物语》里隐藏着歌舞世界 好莱坞歌舞片演变考

2018-01-16 10:18:10 来源:“看电影杂志”APP

文章摘要

1963年,美国冷战时期,各方戒备森严。世界阴森恐怖,哑女艾丽莎却依旧天然纯真。因为她活在歌舞片萦绕的美好世界里。

  1963年,美国冷战时期,各方戒备森严。

  世界阴森恐怖,哑女艾丽莎却依旧天然纯真。因为她活在歌舞片萦绕的美好世界里。

《水形物语》.gif

《水形物语》2.gif

  ▲她和老画家一起有滋有味地欣赏秀兰·邓波儿的踢踏舞

《水形物语》3.gif

  ▲在两栖人面前跳出内心欢腾的舞步

《水形物语》4.gif

  ▲甚至想象自己像歌舞片的女主角一样,和爱人浪漫共舞

  [水形物语]是一部美妙的童话,它有着歌舞片的节奏,也有着1930年代歌舞世界的乌托邦想象。

  一场乌托邦的梦

  歌舞片,顾名思义,有音乐,并随着音乐起舞的人们的故事。

  它的雏形从何而来?

  大概和西方的歌剧传统分不开,比如曾风靡欧洲的奥地利轻歌剧和美国轻歌舞剧。

  轻歌剧大体指的是小型歌剧,这些作品题材通俗轻松、内容多抒情。

  早年的电影,处处都有舞台艺术的影子。

  轻歌剧也是如此,突破戏院的束缚,被电影人借鉴来娱乐大众。

  加之上世纪二十年代同期录音的发展,歌舞片的观念慢慢形成。

《爵士歌手》海报.jpg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诞生

  一名犹太拉比的儿子,想要成为百老汇明星的故事。

  碍于技术限制,88分钟的片子仅几句对白、一些唱段为有声。

《爵士歌手》剧照.jpg

  ▲不过音乐题材的舞台故事,已经有了基本歌舞片的模样

  1929年,百分之百的有声歌舞片[百老汇旋律]出现,为1930年代的歌舞片定了型,也迎来了歌舞片的黄金期。

《百老汇旋律》.jpg

  ▲当时海报上标榜的宣传语:百分之百对话、百分之百唱歌、百分之百舞蹈

  故事很简单,两姐妹从地方到纽约闯天下,一同爱上歌舞团经理艾迪。

  台下浪漫纠缠的爱情故事搭配台上的轻歌妙舞,故事的结局往往演出成功,爱情也美满。

  电影史学家们把此类歌舞片,叫做“后台歌舞片”:

  它建立了一个关于爱情和梦想的乌托邦,这里歌颂都市、赞美舞台、爱情的烦恼和生活的失意都是暂时。

  男人,总能找到、爱上并赢得理想中的完美女人;dream girl常常美梦成真。

  当时的舞台能有多美?

  看看导演巴斯比·伯克利的镜头吧。

《1935年淘金女郎》.jpg

  ▲他常从摄影棚顶端俯拍大全景场面,叫“伯克利顶拍”,有万花筒的效果([1935年淘金女郎])

  极致运用女性的身体美,也是著名的“胯部镜头”。

  当时的歌舞技艺有多精湛?

  瞧瞧金吉·罗杰斯和弗雷德·阿斯泰尔这对绝配搭档吧。

金吉·罗杰斯、弗雷德·阿斯泰尔.jpg

  ▲两人演出搭档了十部作品,一对可人儿

  罗杰斯可爱风情,阿斯泰尔头戴高礼帽、身着燕尾服,做派典雅。

金吉·罗杰斯、弗雷德·阿斯泰尔2.jpg

  ▲[水形物语],艾莉莎幻想中与两栖人共舞的片段正源自两人的[海上恋舞](1935年)

  还有艾莉莎和老画家爱看的踢踏舞。

ͼ11.jpg

  ▲画面内容来自于秀兰·邓波儿主演的[小上校](1935年)

  1930年代,经济危机下萧条的美国,歌舞片给现实无助的美国人情感上以慰藉;

  正如这些影片也温暖了1960年代,冷战时期,孤独哑女艾丽莎的心。

  青年和现实,是特点

  到了1940年代,歌舞片的经典搭档换成了“孩子”朱迪·加兰和米基·鲁尼。

ͼ12.jpg

  ▲“青春+歌舞”,稚嫩的偶像([百老汇的小鬼])

  还出现了一批以娱乐圈为背景的“明星传记”歌舞片,[莉莲·拉塞尔]、[榴火红]和[桃丽姐妹]等。

  1950年代,米高梅公司抱着“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请了导演文森特·明奈利坐镇。

  明奈利被称作是“橱窗设计师”,因为片子常有华丽炫目的色彩、服装和装饰而闻名。

  影片多以欧洲为背景,人物常为艺术家或作家。

  这时的歌舞片已不单单集中于舞台的幕后故事,现实中每个普通人都能随时随地跳起来、唱起来。

ͼ13.jpg

  ▲明奈利与大明星吉恩·凯利合作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年)

  除了阿斯泰尔以外,吉恩·凯利是1950年代最著名的歌舞片男明星。

  两人风格完全不同,阿斯泰尔机智诙谐、冷静自若;凯利总在毛躁地张扬阳刚气息。

  同时他还是个不可多得的编导人才,导演了[雨中曲](1952年)。

ͼ14.jpg

  ▲凯利在街灯下的舞蹈与歌唱,是影史经典

  即便出现了影史经典,却也抵挡不住歌舞片整体衰落的颓势。

  各大制片厂拿百老汇的经典剧目前来救急,[俄克拉荷马]、[国王与我]以及从英国引进的[窈窕淑女]等。

  好莱坞还在尝试其他策略,瞄准青年观众,找来十分能歌善舞但并不善表演的猫王来压场。

ͼ15.jpg

  ▲猫王出演了[监狱摇滚]

  到了1960年代,嬉皮士反传统潮流被融进了歌舞片里,现实因素成了重要考量。

ͼ16.jpg

  ▲[西区故事],探讨了种族主义、青少年犯罪和青涩之爱

  这部影片最先创造出真实可信的世界,也是最早的悲剧性结尾歌舞片之一。

  这种现实主义色彩还被带进了1970年代,迪斯科歌舞片出现。

ͼ17.jpg

  ▲约翰·特拉沃尔塔因为[周末夜狂热]和[油脂]成了大众偶像

  鲍勃·福斯导演的[歌厅]和[爵士春秋],是走向衰落前的最后辉煌。

  只是这时的歌舞,都是片段化的,难以得到完整的呈现。

  1980年代之后,歌舞片真正走向衰落。

  重返乌托邦?

  80、90年代,歌舞片这种类型变得相当沉寂。

  2000年后,有一个小高峰。

ͼ18.jpg

  ▲对歌舞片痴迷不已的澳大利亚人巴兹·鲁赫曼拍了[红磨坊]

ͼ19.jpg

  ▲还有翻拍自百老汇经典的[芝加哥]

  再然后,又是长时间的低谷。

  直到2012年,致敬好莱坞往昔时光的[艺术家]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再到后来的[爱乐之城],以及今年的[水形物语]。

  渐渐回过神来后就会发现,歌舞片的时代其实早已远去了。

  这些片子是复古风潮的一部分。

  他们把自己年少时对歌舞片的迷恋放置进现有的电影表达中,一个满是迷恋的乌托邦。

  再次回到[水形物语]。

  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种族隔离、性别歧视十分严重。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把黑暗的现实拍成了一部童话。

  童话里的女孩艾丽莎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托罗用歌舞的幻想,为无声的她建造了一座堡垒。

  这座堡垒也是属于每一位观众的,在奇幻的童话中暂时解决掉生活的阴暗。

(责任编辑:吴正翔)
关键词:《水形物语》
分享到:

娱乐聚焦
  • 明星
  • 电影
  • 电视
  • 综艺
  • 音乐
明星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