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8 09:41:09 来源:南方娱乐网
文章摘要
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曾立下的一句铮铮誓言:“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而他,的确信守军人的誓言,踏踏实实地做到了!
他是探索大国海军战略的追梦者,也是国防装备现代化的开拓者。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曾立下的一句铮铮誓言:“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而他,的确信守军人的誓言,踏踏实实地做到了!
就在前不久,纪念刘华清诞辰100周年的九集文献纪录片《刘华清》刚刚在央视1套播出,引发观众的巨大关注和反响。有年轻观众评论称:“透过电视镜头,我们能真实感受到他满腔热血的一生”。
伴随着纪录片的热播,一张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刘华清参观美国小鹰号航母的旧照也在微博上疯转——因为美军保密规定不让近距离观察,于是年过六旬的刘华清,为了多看一些航母构造,就伸长脖子垫起了脚。老将军那专注渴望的眼神,透露着他对国产航母的期盼。而如今,中国航母早已正式开启实战化训练新阶段。有网友感慨:“30年的今非昔比。一句岁月静好,是有多少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历时四年打造一部“现代海军之父”的传奇
2011年1月14日,一个还没有下雪的冬天,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同志与世长辞,享年95岁。这个在10月1日出生的与共和国同一天生日的老人,注定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1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刘华清,13岁就加入红军。这位从大别山到中南海的“布衣将军”,在其主政海军期间,因为推动航母发展,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今年为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2016年12月12日-16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历时四年精心打造的9集大型文献电视片《刘华清》在央视一套晚间播出,一下子让无数观众追忆起这位一代海军之父来。
这部引发观众和网友热议的纪录片,光是采访、拍摄、剪辑,八一电影制片厂就花了整整四年时间。一部纪录片,花四年多时间来摄制,这在中国纪录片史上也很少见。这一切,都因为大家对刘华清的敬重和景仰。从“三进海军”到“走向深蓝”,从“铸造蓝盾”到“经略海洋”,从“砺剑空天”到“重任在肩”,从“不辱使命”到“为了和平”,直到上周五最后一集“大山之子”,整整五个夜晚,九集纪录片,看得大家热血沸腾。
其实光是剧本创作,就用了3年零3个月时间,先后有3名撰稿参与其中,一共进行了38个版本的修改打磨;共收集整理了1920个小时的素材,其中八一厂独家所有,从未披露过的珍贵资料占一半以上。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采访了61位军地高级领导和军工行业顶级专家;行程28000多公里,并到全国34个地区的67个军地单位进行了实景拍摄。最终真实、客观、多层次、多角度地还原了刘华清的一生。
三进海军,刘华清与中国海军的不解之缘
纪录片的伊始,时间回放到了1982年9月1日。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刘华清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出席了这次盛会。3天前,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刘华清为海军司令员。邓小平曾当面嘱咐他说:你还是回海军工作。海军的问题不少,要整顿!
“十二大”闭幕后,刘华清正式上任,成为人民海军创建以来的第三任海军司令员。这一年,刘华清66岁,名副其实的“老将出马”。这是他第三次到海军任职了。第一次是1952年2月,从陆军转入海军;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2月,从国防科委副主任的职位上调到海军,被安排到司令部下属的“造船办公室”当主任;第三次便是这一次。海军机关和部队因“文化大革命”遗留的问题很多,派性斗争严重,因此邓小平说“要整顿”。他非常清楚自己肩负的使命。
事实上,在担任第三任海军司令员之后,刘华清立刻与海军党委一班人在海军进行全面整顿,果断处理了历史上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消除派性,增进团结,使海军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他着眼建设强大海军,强调增强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经略海洋,提出并确立了中国海军战略理论,提出了海军作战方针和海军装备发展方针。曾经有过统计,刘华清在担任海军司令五年期间,大小进行了70多项改革,这些改革及其成果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还在影响规范和推动着海军的发展。
他还率先把目光投向事关海军长远发展的战略指导问题,为绘就海军现代化宏伟蓝图谋篇布局。他提出的“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明确了海军作战方针和海军装备发展方针,是我军第一个军种战略。他在组织制订《海军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基础上,通盘考虑海军“七五”“八五”“九五”规划,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十五年向前跨一大步”的远景规划,组织编拟了《2000年的海军》,为海军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难怪多年后,大洋彼岸的美国海军战略研究专家杰弗里·戈德曼在一篇题为《中国马汉》的论文中写道,影响中国现代海军建设的,有两个分水岭事件:其一是海湾战争,“但从长远来看,鲜为人知的更有意义的,是1982年任命刘华清上将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
“花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核潜艇15年就成了
如果用关键词来概括刘华清的戎马一生,那么“科技”与“海军”,或许最能精准体现。科技上的最大功绩,要算他在“文革”期间临危受命,以国防科委副主任之职,拍板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发。而铸剑一支强大的海军,发展核潜艇与航母,则是他传奇一生中最挥之不去的梦想照进现实。
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海军建设提供过一些援助,但在核潜艇研制上,苏联方面拒绝提供任何帮助。1958年,国家正式批准研制核潜艇。同年中国国防科技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本来想去参观一下苏联的核潜艇,可是,苏方不但没让参观核潜艇,连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上的核动力装置都没有让看。
1959年国庆节,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率团访华。中方提出希望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赫鲁晓夫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毛主席。事后他说了一句豪情万丈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从1962年开始,刘华清就开始参加和领导了核潜艇工程的研究发展工作。他亲自抓核潜艇的外形设计、潜艇与导弹部结合处设计等许多技术细节。1966年刘华清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后,正值“文化大革命”爆发,工厂和科研单位陷入混乱,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的刘华清深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马虎不得,这是关乎战争胜负、国家安全的大事。他自觉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促成以中央军委名义下发《特别公函》,强调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冲击国防科研生产现场,不准以任何借口停工、停产,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即便是经历国民经济遭遇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年代,刘华清也从没有放弃过制造核潜艇的决心。1971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首航,时任海军副参谋长刘华清主持了首航领导小组会议。1974年,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并举行了庄严的军旗授旗仪式。在短短15年内,人民解放军进入了拥有核潜艇的时代。
1982年,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成功,在国际上引起巨大震撼。美国《海军学会报》评论指出:当中国宣布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时,事情已变得十分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以海洋为基地且具有威慑力量的核大国。
六旬老人30年的的中国航母之梦
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态势云诡波谲,美、苏、英等大国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海洋争霸的冲击波。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爆发,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派出占当时英国三分之二的海军力量组成两个航母编队,直奔南大西洋,与阿根廷展开一场争夺马岛主权的海上大战。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为争夺海洋霸权展开了新一轮较量。身为海军司令员刘华清敏锐地意识到:一个人类全新世纪——海洋世纪,正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
在刘华清任海军司令员期间时,他的办公室内常年悬挂着这样两幅地图。其中一幅地图上,围绕着中国的几重“岛链”,被用非常醒目的方式给标注了出来。这些“岛链”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军事对抗的产物,也是横亘在中国走向海洋强国道路上的道道锁链。他常常驻足于地图前,长久地沉思不语。他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海军战略涉及海军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展有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项装备,不仅是为了战,平时也是为了看,看就是威慑!”
1980年,刘华清访美,考察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圣迭戈海军基地的“小鹰号”航母。那一年刘华清62岁,面对几十层楼高的航母,这个已过花甲的老人并不畏惧,一层一层爬楼,一层一层仔细参观,他特别留意航母飞行起降的弹射与阻拦技术设备。这一次,他真切认识了“海上巨无霸”的庐山真面目,也使刘华清更加坚定了中国海军要搞航母的决心。
1984年在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首次公开提出:“航空母舰总是要造的”。在此后召开的多次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航母问题被反复提及,他特别强调:“我们搞航空母舰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用于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如果我们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将彻底发生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我军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如今,我国核潜艇交接入列,国产航母研制正在加速推进,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辉煌,国防科技工业能力水平快速提升,中国正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国力强大的时代。而看着祖国强盛的刘华清,也曾在回忆录中写道:“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将来汇报,可以不用汗颜”。作为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有海洋意识的人,刘华清用一辈子的光阴,书写了中国现代海军的强军传奇。
有一阵,探讨中生代女演员困境是很热门的话题,很多实力女演员都在发声,试图打破困境。